首页» 本科教育» 教务信息» 《大学化学II》课程说明书--张永铭
《大学化学II》课程说明书--张永铭
作者: 发布时间:2021-10-15
《大学化学II》课程说明书 | ||||||||||||||||||
一、主讲教师信息 | ||||||||||||||||||
姓 名 | 张永铭 | 性别 | 男 | 学历 | 博士 | 职 称 | 讲师 | |||||||||||
研究方向 | 有机合成、计算化学 | 工作单位 | yh533388银河 | |||||||||||||||
讲授课程 | 大学化学II(有机化学)、有机化学专论、创新学 | |||||||||||||||||
联系电话 | 15166590328 | 电子信箱 | 5654122@qq.com | |||||||||||||||
二、课程信息 | ||||||||||||||||||
课程名称 | 中文 | 有机化学(大学化学II) | 先修课程 | 大学化学I | ||||||||||||||
英文 | Organic Chemistry | 课程性质 | 专业基础课 | |||||||||||||||
学时/学分 | 54/3 | 授课范围 | 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1、2、3、9、10班 | |||||||||||||||
授课时间 和地点 | 周一、周三3,4节,2-416教室 周二、周四1,2节,2-518教室 | 人数 限制 | 90 | |||||||||||||||
课程简介 |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、结构、性质、用途、合成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变和内在联系的科学,是高等院校中化学、应用化学、化学工程与工艺、材料化学、药学以及环境化学等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。其任务是在员工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上,为员工学习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,以及今后从事教学、科研、生产和科技开发等工作建立比较牢固的有机化学基础。 | |||||||||||||||||
三、教学资源 | ||||||||||||||||||
指定教材 | 《有机化学》,汪小兰 主编,高等教育出版社(第五版). | |||||||||||||||||
参考文献 | 1.《有机化学》 第五版,汪小兰,高等教育出版社(教材) 2.超星学习通app (课件、参考资料、习题、本课程全程视频) 3.《有机化学》第二版,李艳梅等,科学出版社 4.《基础有机化学》第四版,邢其毅,高等教育出版社(传说中的“邢大本”,仅供参阅) 5.清华大学《有机化学》慕课 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av8423857?from=search&seid=3371474136363029993 | |||||||||||||||||
教学网站 | https://mooc1.chaoxing.com/course/216953180.html | |||||||||||||||||
四、教学信息 | ||||||||||||||||||
教学目标 |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员工应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,了解其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,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 | |||||||||||||||||
周 次 | 学时数 | 课堂讲授 | 实验、课程实习及其它 | 备注 |
教学内容摘要 (章节名称,讲述的内容提要,课堂讨论的题目等) | 内容及时间、地点 | |||
第1周
| 4 | Chap. 1 绪论 1.1有机物和有机化学; 1.2特性; 1.3共价键; 1.4结构; 1.5分子间作用力; 1.6分类 Chap. 2饱和烃 2.1通式和异构; 2.2命名 2.3结构;
|
|
|
第2周
| 4 | 2.4构象; 2.5物理性质; 2.6化学性质; Chap. 3 不饱和烃 3.1结构; 3.2同分异构; |
|
|
第3周
| 4 | 3.3命名; 3.4物理性质; 3.5化学性质; |
|
|
第4周
| 4 | 3.5化学性质; 3.6工业来源和制法 Chap. 4 二烯烃 4.1分类和命名; 4.2结构 |
|
|
第5周 | 4 | 4.3电子离域和共轭体系; 4.4共振论; 4.5化学性质。 |
|
|
第6周
| 4 | Chap. 5 芳香烃 5.1异构和命名; 5.2结构; 5.3物理性质; 5.4化学性质; |
|
|
第7周
| 4 | 5.5定位规则; 5.6动力学和热力学控制; |
|
|
第8周
| 4 | 5.7稠环芳烃; 5.8芳香性; Chap. 6 立体化学 6.1异构体分类; 6.2手性和对称性; 6.3手性分子性质 6.4一个手性中心的对映体; |
|
|
第9周
| 4 | 6.5两个手性中心的对映体; 6.6手性中心的产生; 6.9脂环化合物的立体异构。 Chap. 7卤代烃 7.1分类; 7.2命名; 7.3制备; 7.4物理性质; 7.5化学性质; |
|
|
第10周 | 2 | 7.6亲核反应机理; 7.7影响反应的因素; 7.8消除反应机理; 7.9消除反应取向 7.10影响反应因素; 7.11取代和消除反应的竞争; 7.12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。 |
|
|
第11周
| 4 | Chap. 9醇和酚 9.1分类、异构和命名; 9.2结构; 9.3制备; 9.4物理性质; 9.5醇,酚共性反应; |
|
|
第12周
| 4 | 9.6醇个性反应; 9.7酚个性反应。 Chap. 10醚和环氧化合物 10.1命名; 10.2结构; 10.3制法; 10.4物理性质 10.5化学性质; 10.6冠醚。
|
|
|
第13周
| 4 | Chap. 11醛、酮和醌 11.1命名; 11.2结构; 11.3制法; 11.4物理性质; 11.5化学性质; 11.6不饱和醛酮; 11.7乙烯酮。 |
|
|
第14周
| 4 | Chap. 12羧酸 12.1分类和命名; 12.2结构; 12.3制法; 12.4物理性质; 12.5化学性质; 12.6羟基酸。 Chap. 13羧酸及其衍生物 13.1命名; 13.2物理性质; 13.3化学性质。 |
|
|
第15周 | 2 | 集中答疑、课程总结 |
|
|
教学方法 与手段 | 通过教材进行基本内容讲解,理论联系实际,并辅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,上好答疑和习题课。 |
学习方法 | 课前预习、认真听课、记笔记,课后复习、完成作业及补充习题、浏览教学网站。 |
五、实践教学 | |
本课程为专业基础理论课,实践教学环节是独立开设的有机化学实验。 | |
六、成绩考核 | |
平时成绩 | 作业及课堂笔记占总成绩30%,满分100分。 平时成绩评定细则如下: 1.平时成绩满分100分,开课时所有同学自动获得100分满分。 2.平时成绩由三部分决定:课前签到、课后提交笔记、平时作业。 课前签到:每次上课前15分钟到5分钟完成,以拍照的形式完成签到,照片要求:露脸、以当次课第一张课件为背景。未签到但实际到课者,每次扣2分;未签到且无法判明是否实际到课,视为旷课,旷课1次扣10分。使用任何手段虚假签到者,以旷课记。 3.课后提交笔记:授课形式以板书为主,所有同学均应记笔记,推荐用两种颜色的笔。每次课结束后十分钟内,将本次课笔记拍照,以作业的形式上传至超星学习通app。超时半小时内提交,每次扣1分(以系统上传时间为准);未提交或超时半小时以上提交,每次扣3分。 4.平时作业:布置作业时,应在规定的结束时间(默认为布置作业当周周五24:00)之前提交作业。未提交或超时提交,每次扣5分。 5.作业应独立完成,禁止抄袭他人作业。无论抄袭与被抄袭,一经发现均视为无效作业,每次扣5分。任课教师拥有判定作业是否抄袭的绝对权力,一旦判定抄袭,不接受任何申诉。 6.因网络条件等不可抗力造成无法完成以上事宜的,请及时在qq群中或私信联系任课教师,通过qq发送以上图片,并由任课教师判定当次平时成绩是否扣分。 |
期中期末成绩 | 期中成绩占总成绩20%,闭卷(时间为120分钟,满分为100分)。 期末成绩占总成绩50%,闭卷(时间为120分钟,满分为100分)。 题目类型有命名、简答、完成反应、有机合成等。 |
考试说明 | 缺席1/3学时者,取消考试资格,重修;总成绩不及格者,补考;补考不及格者,重修。 |
备 注 | 1.开学一周内,班长或课代表将其姓名、联络电话、手机以e-mail传送给任课老师。 2.若以e-mail与老师联络时,请于主题处注明您的班级、姓名及事由等。 3.本课程答疑时间为:每周四下午16:00-18:00。 4.修读本课程的同学均应准时到课,若无法准时前来,应有请假条。 5. 本课程为54学时,计划15周完成教学任务。 |
系主任签名: 分管教学经理签名:
年 月 日 年 月 日